Fischer 在沙夫豪森的一所中学就读,之后去到他父亲的工场当铜匠学徒,学习制作手动消防泵 (Feuerspritzenmacher)。1792 年,他踏上了自己的游学工匠之旅,足迹遍及德国、斯堪的纳维亚和英格兰。1794 年,Fischer 回到沙夫豪森后便接手了父亲的生意。1802 年,他在沙夫豪森郊外的 Muhlental 山谷买下了一家旧工厂,将其建成了一个小型铸钟和消防泵工厂,为如今的国际化公司奠定了基础。1806 年左右,他率先在欧洲大陆成功生产出了“坩埚钢”。Fischer 收到法国内政部定居法国的邀请,但被他拒绝了。他开始用其他金属研制新型铸钢合金。1807 年,他研制出了一种低合金锰钢;1814 年,他研制出了所谓的黄铜钢;1819 年,他研制出了银钢合金;1823 年,他又研制出了铬钢。
Johann Conrad Fischer
公司创始人
(1773年9月14日至 – 1854年12月26日)
作为公司创始人,他早在200多年前就为今天的GF集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于1802年在瑞士沙夫豪森附近设立了第一座小型铸造厂,很快,就开始将产品出口至邻国。1827年,这位不知疲倦的发明家成功地掌握了可锻铸铁工艺。Johann Conrad Fischer经常游历英格兰、法国、德国和奥地利,在此过程中,他获得了大量的灵感和创意。1854年,这位公司创始人将企业交到了他的儿子——乔治费歇尔一世的手上。而后者之前已经在奥地利的工厂从事了多年的管理工作。
个人历史
扩张
Fischer 在 1824 年研制出的镍钢合金为公司赢得了来自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英国的大量订单。从青铜、铜或黄铜等有色金属转向生产钢铁成为了发展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发展迅速的手表、纺织和机械制造业对这些金属的需求相当旺盛,不仅是因为它们更便宜,而且在当时还处于“领先地位”。1825 年左右,Fischer 开始只生产钢铁和锉刀,逐步放弃了传统产品。新产品也为 Fischer 开拓了新的市场。1811 年至 1816 年期间,铜铸造厂的产品主要销往沙夫豪森州、瑞士德语区和德国南部,而后来的钢铁制造则将业务范围扩大到瑞士法语区(汝拉的钟表行业)、法国、德国和奥地利。
不知疲倦的发明家
1827 年,Fischer 成功生产出了可锻铸铁。他制造的最后一种合金 - 被称为 Fischer 的金属是一种含有三分之一铜的铸钢。此后不久 Fischer 便与世长辞,未能亲眼见证这项发明被广泛应用于铁路轴箱。除了制造锉刀,Fischer 从未想过要自己加工钢铁的可能性。在 Fischer 的一生中,乃至后来发展成为一家大公司的过程中,都始终沿用了家族式的企业管理模式。Fischer 视自己为发明家,而非企业家。1819 年,他帮助在弗朗什孔泰的蒙伯利亚附近建立了一家钢铁厂,后来又与伦敦和列日的公司签订了许可协议。由于奥地利是当时唯一出台了专利法的国家,Fischer 几乎所有的发明都在维也纳申请了专利。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奥地利会是 Fischer 扩大规模的第一站。他还在奥地利建立了铸钢厂:1827 年在海恩费尔德,1833 年在特赖森,1839 年在萨尔茨堡。他让儿子 Georg、Berthold 和 Wilhelm 来负责管理这些资产。
旅行中的灵感
1814 年,随着他最初的成功和大陆禁运的解除,Fischer 前往英国并在一本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感想。在他穿越英格兰中部地区的旅途中,他亲眼见证了时代的剧变 — 后来被称为工业革命。后来他一路回到了英格兰,还去到了法国、德国和奥地利。Fischer 的日记见证了当时欧洲的工业与技术飞跃。Fischer 也用自己的知识技能造福了家乡。1797 年至 1798 年,他担任了 Kleiner Rat(市政委员会)的委员。1801 年,他被任命为开采 Bohner 铁矿山的矿业主管,并且一干就是半个世纪。从 1828 年到 1846 年,他一直担任议会执行委员。1831 年,他开始担任沙夫豪森市联邦议院代表;1831 年到 1835 年,他更是成为了沙夫豪森市的首席市长,而在 1847 年之前,他还一直担任市议会的议员。他的交际圈甚广,好友遍及瑞士和许多欧洲国家,而且还会与他们定期保持联系。他的朋友包括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的儿子以及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的儿子。Fischer 迎娶了 Katharine Fischer-von Waldkirch — 19 世纪沙夫豪森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Please accept all cookies to view the external content.
Please accept all cookies to view the external content.
Georg Fischer I
(1804年07月14日 – 1888年10月03日)
作为公司创始人的儿子,他很早就学会了承担责任。早在23岁的时候,乔治费歇尔一世就开始负责管理由其父在奥地利Hainfeld创办的工厂。1833年,他收购了一家位于Traisen(奥地利)的企业。后来,他的兄弟Berthold在这里开办了一座可锻铸铁和铸钢厂。1854年,费歇尔一世从其父亲手中继承了位于沙夫豪森的工厂,并且对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重组。10年后,乔治费歇尔一世将这些工厂转让给了他的儿子乔治费歇尔二世。乔治费歇尔一世一直管理着位于Hainfeld的工厂,直至其1888年离世为止。
个人历史
在沙夫豪森接受教育并在维也纳理工学院接受培训后,年仅 23 岁的 Georg Fischer I 接管了创立于 1827 年的海恩费尔德工厂。父亲只将公司 5% 的股份给了他,价值 10000 盾。儿子必须支付剩余 95% 股份的利息,但这部分仍然还是父亲的财产。作为回报,儿子有权得到三分之一的利润。1833 年,Georg Fischer I 在 Auwerk 买下了一家由铸钢厂、村里的锉刀厂和奥地利南部特勒森的一家纺锤厂共同组建的工厂,他的兄弟 Berthold(1807 年 - 1879 年)后来在那里经营了一家铸造厂,生产可锻铸铁和钢材。1835 年,海恩费尔德工厂在奥地利商业产品博览会上斩获铜牌。《Fair Report》曾报道说,Fischer 的产品订单在短时间内的增长如此迅猛,以至于在 1833 年就收购了利林菲尔德附近特赖森的一家锤磨厂,从而扩大了海恩费尔德的工厂规模。Fischer 之所以会到附近的特瑞森开设工厂,是因为那里有水力发电,而且附近的铸造厂还能为他供应木炭生铁。在特瑞森,铸钢被制成了纺纱机的主轴,被广泛运用于棉纺工业。
工业网络
Georg Fischer I 也很快与当地实业家建立起了联系。1833 年,他迎娶了第一任妻子 Seraphine Reiter,她是奥波尼茨一位镰刀制造商 Leopold Reiter 的女儿。Johann Conrad Fischer 之所以在这里开设工厂,原因之一是当地的镰刀业发展迅速。1854 年,Fischer 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沙夫豪森的资产,并于 1855 年开始对关闭的工厂进行全面重组和现代化改造。与此同时,他的儿子 Georg Fischer II 也开始在海恩费尔德经营家族企业。到 19 世纪 50 年代末,沙夫豪森资产的重组工作已经完成,1864 年,Fischer 把它们卖给了他的儿子 Georg Fischer II。到了 1856 年,海恩费尔德已经雇佣了 150 多名员工,其中大多都来自沙夫豪森的母公司。1886 年,八十多岁高龄的 Georg Fischer 宣布,他要迁走维也纳负责销售锉刀的办事处,而他的坩埚钢工厂也还在生产各种可以轧制或锻造成条和片的坩埚钢。他的业务范围涵盖了锤子、铁砧、滚筒、剪刀、钻头、凿子、线切割器、台钳、扳钳和扳手、“各种机械刀片”、锉刀、锉机和锯子,而他特别看好的要数“钝锉加工”。产品系列与沙夫豪森的产品非常相似,后者当时已经开始有了一些颇受欢迎的制品。Georg Fischer I 在 1888 年离世之前,一直都在用心经营海恩费尔德工厂。
Please accept all cookies to view the external content.
Please accept all cookies to view the external content.
Georg Fischer II
(1834年12月15日 – 1887年08月12日)
作为公司创始人的孙子,乔治费歇尔二世于1856年秋天从其父亲乔治费歇尔一世手上接过了瑞士沙夫豪森工厂的管理权。1860年,他对产品进行了扩展,增加了“易切削铸铁”(可锻铸铁)这个品种。而公司名称也因此变更为“乔治费歇尔沙夫豪森可锻铸铁、铸钢和锉刀制造厂”。1864年,乔治费歇尔二世开始用可锻铸铁加工制造管道连接件,他也因此成为了该领域的欧洲第一人。同年,他从父亲那里买下了全部的工厂。从1890年开始,+GF+这个商标正式投入使用。而最早的公司图标上绘制的是字母GF和一条鱼的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公司图标最终演变为今天的+GF+。在这里,两个十字是四通管件的一种抽象表达。
个人历史
从 7 岁到 16 岁,Georg Fischer II 和他的祖父,也就是公司创始人 Johann Conrad Fischer 一直住在沙夫豪森。他在那里上学,是祖父把他领入了制造铸钢和铸钢件的艺术之门,教他如何把产品锻造成各种制品。他可能就读过维也纳理工学院。祖父去世后,他在父亲的海恩费尔德工厂里呆了一段时间。1856 年秋末,他开始受委托管理沙夫豪森的资产,但这些资产自从 J.C. Fischer 去世后就停止了经营。
初涉可锻铸件
1860 年,Georg Fischer II 对公司的生产计划进行了彻底改革。借助其祖父研发的一种技术,他开始了可锻铸软钢 (“Weichguss”) 的商业化生产。Mühlental 工厂一开始只生产高档钢铁,坩埚钢在这里被锻造成刀片、锉刀、剪刀、冲头和模具、枪管等。而随着可锻铸件的推出,现在将生产重点放在了铸造上。因此,公司在 1861 年正式更名为“Georg Fischer Schaffhausen, Weicheisengiesserei, Gussstahl- und Feilenfabrikation”。在管理公司一段时间后,Georg Fischer II 于 1864 年从他的父亲 Georg Fischer I 手中买下了这家公司。正是他把祖父创办的沙夫豪森铸造厂从一家手工业企业发展成为了一家大型制造厂。从 1864 年开始,他率先在欧洲采用可锻铸件来制造管配件。无论是质量还是价格,它们都优于传统的铸铁配件,一经推出就取得了成功。欧洲城市基础设施(天然气和水公用事业、污水设施)的蓬勃发展迅速打开了这些配件的市场。它们也非常适合于批量生产,因此也非常适合工业化生产。型号系列迅速扩大:第一个 +GF+ 价格表提供了 91 种不同的型号。到了 1890 年,这一数字变成了 750 个,而 1925 年增加到了 8615 个。配件的生产与公司使用的商标也密不可分。最初的商标是一条飞跃字母 GF 的大鱼,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商标 +GF+。两个十字架代表公司的拳头产品 — 四通管件。
增长和股市崩盘
1877 年,Georg Fischer II 开始生产铸钢件,从而进一步开拓了制造业领域的市场。1881 年,他向客户宣布,“设备扩张和改进使得我们能够供应一些重量适中、形式简单、价格低廉的铸钢件。”因此,Georg Fischer II 开始利用他祖父发明但从未用于商业生产的一种工艺。然而,沙夫豪森地区的经济形势却十分低迷,直到 1870 年 - 1871 年的普法战争才出现了真正的好转,之后在威廉大帝的“Grunderjahre”时期逐渐繁荣了起来。Fischer 重组工厂的员工数量也体现了这一趋势。Fischer 的讣告就曾记述了在 1863 年至 1868 年间,就业人数始终停滞在 30 至 42 人之间,而在 1871 年至 1873 年间,这一数字从 67 人攀升到了 210 人:“一间又一间的房屋建成,一间又一间的工厂落成,还有仓库、食堂和工人的住房,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小村庄。”在欧洲其他工业化地区司空见惯的情形如今也在 Muhlental 山谷开始再现。然而,严重的长期萧条给 Georg Fischer II 后半生的职业生涯蒙上了阴影。在稳步增长之后,迎接他的却是令人震惊的股市暴跌。1877 年,工厂仅剩下 104 名工人和部分文职人员,只有 4 年前的一半。直到 Georg Fischer II 在 1887 年离世,公司仍未能恢复到 1873 年就业高峰时的水平,也就是维也纳股市崩盘引发危机的那一年。
除了在家族企业工作之外,Georg Fischer II 还帮助设立了沙夫豪森商行,在沙夫豪森附近的 Flurlingen 创办了一家线缆厂,并在图林根开设了 Luisenthal 纺纱厂。
Please accept all cookies to view the external content.
Please accept all cookies to view the external content.
Georg Fischer III
(1864年9月12日 – 1955年1月19日)
在其父过世之后,乔治费歇尔三世于1887年正式接手企业的管理。当时,他只有23岁。在这个阶段,企业进入了一段全新的发展时期。最终,乔治费歇尔成为一家知名的跨国企业。乔治费歇尔三世最大的贡献在于创办了专门负责生产大尺寸铸钢件的铸钢厂。从此以后,铸钢也就成为了乔治费歇尔非常重要的一项业务。
个人历史
Georg Fischer III 在沙夫豪森上学后,首先去到了日内瓦大学深造。之后,他在德国 Wasseralfingen 接受了实践培训,学习了可锻铸件的艺术。经过实践培训后,Georg Fischer 去到皇家撒克逊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攻读工程学。在这里,他参加了机械工程、冶金学和化学的讲座。然而,他的学业仅持续了三个学期,由于父亲的离世,他不得不开始接手公司。
扩大配件生产
Georg Fischer III 致力于继续发展壮大父亲的事业,实现父亲的发展计划。早在 1888 年,他就决定停止生产锉刀,以便利用场地来扩大配件生产。一家锻造厂被改为了新的配件铸造厂,而另一家被一直封存的锉磨厂则成为了螺纹切削工场。为了让铸钢业务有一个新的起点,Georg Fischer III 在他 1890 年建造的新铸造厂里安装了一台西门子-马丁焦炭炉。为了满足电力工业和铁路对铸钢增长迅猛的需求,他不仅大力扩建了工厂,还提高了质量。1889 年,Georg Fischer III 开始交付铸钢机车车轮;1890 年,他又开始为瑞士的 Maschinenfabrik Oerlikon 和柏林的 AEG 供应以马丁铸钢建造的磁轮。1887 年,公司还只有 183 名雇员;在后来 9 年的时间里,公司的规模扩大了两倍多,而到十九世纪末,Georg Fischer 更是拥有了 552 名员工。它不再是一家中型企业!到了世纪交替之际,员工人数进一步增加到 1600 多人。
蓬勃发展的行业
Georg Fischer III 在经济发展上比他的父亲要更幸运。19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一段持续时间较长的蓬勃发展期开始了,其间也有短暂的中断,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种繁荣主要是由新的电气工程和化工行业所推动,这些行业的发展与基础设施扩张和内燃机的出现所带来的增长密不可分。1895 年,Georg Fischer III 在附近的辛根开了一家装配厂,也算是了却了他父亲早年的一个心愿。而此举的主要原因是受德国关税的影响,促使许多瑞士公司在边境另一侧的南巴登开展业务。而另一个因素是 19 世纪 90 年代,德国竞争对手的可锻铸铁配件开始涌入市场。
要想保持公司的发展,就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于是 Georg Fischer III 在 1896 年将公司转型为股份公司,进而满足了这一需求。与此同时,他还推行了各种社会保障福利,比如老年员工津贴、公司食堂和大规模建设公司员工住房。1898 年,他成立了第一个工人委员会。1901 年,产能过剩和生产过剩的危机削弱了整体经济的复苏。Georg Fischer 在这场危机中也未能幸免,营业额出现了直线下滑。董事会内部爆发了公开的不和,1902 年,银行迫使 Georg Fischer III 从公司管理层离职。然而,他并没有退隐,而是一直活跃在这个行业。1907 年,他在瑞士引进了制造铸钢的赫劳尔特电弧炉,并在沙夫豪森建立了电炉钢厂,并在 1917 年将钢厂卖给了 Georg Fischer。
Please accept all cookies to view the external content.
Please accept all cookies to view the external content.
Ernst Homberger
(5 July 1869 - 13 January 1955)
Ernst Homberger于1902年在乔治费歇尔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任销售总监。五年后,他就被任命为总经理。在他的领导下,乔治费歇尔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和扩张。在Ernst Homberger的带领下,企业拓展了新的市场,并且组建了完善的销售团队。他在任期间,乔治费歇尔还收购了位于Rauschenbach(瑞士)的机床制造厂,以及位于Mettmann(德国)的Fittingswerks Wagner & Englert有限公司。1929年底,他晋升为董事长,并于1954年被授予名誉董事长的称号。Ernst Homberger个性坚强,由他制定的经营策略总是活力十足,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乔治费歇尔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个人历史
在苏黎世和伦敦的贸易公司和银行工作之前,Ernst Homberger 曾就读于圣加仑和苏黎世的学校和纳沙泰尔的商业学校。之后他去到了西印度群岛的一家银行工作。1896 年回到瑞士后,他加入了仍处于发展阶段的莱茵费尔登变电所。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便晋升为授权签字人(全权代表)和簿记主任。
总经理任命
1902 年,Ernst Homberger 加入 Georg Fischer 担任商业总监,1907 年被任命为新设立的董事总经理一职。银行请他来管理公司,而他也很快成为了 Georg Fischer 的股东之一。1903 年,他与沙夫豪森机械和手表制造商 Johannes Rauschenbach 的女儿结婚,并成为了 Maschinenfabrik Rauschenbach 的主要股东,而该手表厂也最终在 1921 年被 Georg Fischer 收购。1923 年,股东大会选举 Ernst Homberger 为董事会成员,并立即任命他为董事会代表。1929 年至 1954 年他担任董事长,并在 1954 年被任命为名誉董事长。
Ernst Homberger 是瑞士最著名的实业家之一,他是工业公司(包括 Schweizerische Lokomotiv- und Maschinen-fabrik、Bindfadenfabrik Flurlingen、Salmenbräu Rheinfelden)、银行(瑞士银行公司)和保险公司 (Bâloise) 的董事会成员。此外,他还担任过许多其他职务:1932 年至 1947 年,他担任瑞士国家银行理事会的成员,并积极参加瑞士和国外机械工程和装配工业的各种协会。他还从 1929 年开始领导沙夫豪森手表公司 IWC,带领公司度过了困难时期。为了表彰他的成就,Ernst Homberger 被授予了圣加伦大学荣誉博士以及沙夫豪森荣誉市民的称号。
企业愿景
Ernst Homberger 的成就之一是对 Georg Fischer 的社会体制的扩展。他在沙夫豪森和辛根修建了许多居民区。1919 年,他创立了员工养老基金,1927 年创立了霍伯格基金会,将推动 Georg Fischer 员工子女的职业培训作为基金会的宗旨。除了在社会领域的成就外,Ernst Homberger 还在持续稳步拓展 Georg Fischer 的业务。1921 年,通过收购 Maschinenfabrik Rauschenbach,Georg Fischer 开始进军工程和灰口铸铁领域。20 世纪 20 年代,Rauschenbach 扩大了卡车车轮的生产,开始制造铸造和机床机械。1933 年,Ernst Homberger 还在贝德福德成立了 Britannia Iron and Steel Works Ltd.,从而推动了公司在英国的业务拓展。这些收购标志着 Georg Fischer 作为一家大型企业的开端。然而,真正开始转型为一家全球性公司是在二战之后,当时 Ernst Homberger 已经退休。
Please accept all cookies to view the external content.